重卡車橋是它的核心部分 車橋是整個重卡技術中的核心部分,目前我國使用的車橋多為從國外引進貨合資生產的。如斯太爾車橋、東風德納車橋、歐曼雙極橋、日產柴車橋。 斯太爾車橋1984年進入中國市場,經過20多年消化吸收,斯太爾重卡技術引進項目在我國取得巨大成功。目前,在斯太爾重卡平臺基礎上產生的車型,已成為我國重卡車市場的主力車型。據不完全統計,斯太爾平臺重卡在我國擁有超過40%以上的市場份額。斯太爾自卸車的通過性好,因為斯太爾雙級減速橋把一部分動力傳導在輪邊。所以,直觀上看,斯太爾雙級橋中間的齒輪包要比同單級減速橋小很多,橋的離地間隙更大,增強了通過性。但斯太爾車橋也存在明顯的缺陷,如傳動效率相對較低,油耗高,長途運輸易導致車輪發熱,散熱效果差以及結構相對復雜,產品價格較高等。配裝斯太爾橋的重卡要比采用其他車橋相同配置的卡車耗油量大,在高油價、提倡節能減排的時代,存在這樣的弊端會影響整車競爭力。因此斯太爾橋大多數情況會用在自卸車等運行道路復雜的卡車上。 陜汽、中國重汽、北汽福田等重卡企業大量采用引進曼技術的雙級橋。從市場份額看,歐曼的橋要比斯太爾橋稍大一些。工程自卸車一般采用斯太爾橋,公路用車大多采用曼橋,因為油耗較斯太爾橋低,傳動效率比斯太爾橋高。因此在長途牽引車上會使用曼技術的雙級橋。 縱觀整個車橋產品,適合我國國情、經過驗證技術成熟可靠、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重型車橋,至今還沒有出現。單純引進技術,照著圖紙生產,遠不能達到引進技術原有的水平。在制造工藝上,我們與國外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。 無論引進斯太爾、曼還是日產柴的車橋技術,如果能揚長避短,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車橋,企業就不會總從國外引進技術,問題是我們沒有這樣做。在“十二五”期間,整個齒輪行業都要在產品創新上提高一步,爭取研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車橋。 |